扇十六檔,扇柄浮雕庭院人物,扇骨以掐絲琺瑯制成,扇面粵繡人物
粵繡 (Guangdong embroidery)是以廣東省廣州市為生產中心的手工絲線刺繡的總稱,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廣繡”和“潮繡”兩個繡派。最初創始于少數民族――黎族,先前繡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創始于少數民族,明朝中后期形成特色。其特色有: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譽毛捻樓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五是繡工多為男工所任。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條幅等。

精工粵繡扇套和拜帖夾

花鳥繡包(粵繡)
粵繡在廣東有著悠久的歷史,潮繡在唐代就已出現于廣東潮州地區,流傳至明代已形成風格。它以龍鳳、花卉、飛禽走獸、水族人物為題材,成品多充作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賞用品、戲服裝飾品等。其繡法可分為繡、墊、貼、拼、綴五種,針法有六角三疊踏針錦、墊棉過金針、雙丁鱗、墊繡菊花畔鱗等兩百多種。許多作品都綜合運用了不同的繡法和針法,并有所創新,如潮繡代表作《九龍屏風》就運用了五大繡法,其中潮繡獨有的釘金墊浮繡法使龍的形象栩栩如生。

粵繡工藝自成一家,它針法多變,針步均勻,能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粵繡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同時還能做到“工”為“藝”用,對繡品的藝術效果十分重視。
粵繡中凝聚著歷代藝人的天才與智慧,從藝術風格到創作思維都充滿了嶺南特色,其成長歷程與嶺南文化發展的軌跡緊密疊合在一起。黃洪、許練成、余德、黃妹、陳荷影等都是具有影響力的粵繡傳承人。
現在隨著老藝人的逝世,一些粵繡絕活已經逐漸失傳,粵繡惟一的工藝大師陳少芳女士也已年近七十,粵繡迫切需要年輕的傳承人。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迅猛進步的今天,依靠手工技藝出奇制勝的粵繡受到機繡、電腦繡的嚴重沖擊,市場萎縮,生存困難,迫切需要扶持和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