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了三鹿,你就會想到三聚氰胺,所謂的“放心奶”,也都是“三”字輩的。思維的根深蒂固讓如今有人戲稱“山寨”的英文解釋就是“made in china”!萬一說“made in china”=“山寨”呢?這是非常的致命的。但確實,山寨在我們周圍層出不窮!
為的是“洋馬甲”?
近年,有號稱來自美國的擁有120多年歷史的涂料企業“本杰明·摩爾(Benjamin Moore)”涂料品牌開始在市廣東場上傳播開來。此涂料企業稱“自己是來自美國新澤西州,生產基地更是遍布美國和加拿大。”還顯示2000年12月曾被“巴菲特的旗艦投資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全資收購。
天價的意大利“達芬奇”家具不過是到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一日游”的中國家具,身價有一張床3萬變成30萬;來自美國的肯德基豆漿并非現磨,不過由豆漿粉沖制而成后,只有0.7元錢的成本,硬是被肯德基賣到了7.5元一杯.......格,買來的不過是一件“made in china”的洋馬甲。
山寨動漫圖
對于這樣一家涂料行業的“百年老店”在中國一直以來寂靜無名,本杰明·爾的解釋是:該涂料是歐美國家達官貴族最喜愛的涂料,被稱為涂料中的“勞斯萊斯”由于一直走高端路線,鮮有廣告導致消費者并不了解。殊不知勞斯萊斯誕生于1904年,比這家本杰明·摩爾涂料還要晚上21年。可見撒謊容易、圓謊難,至少需要基礎的常識的。
曾質疑為何這家美國涂料企業使用拼音“Benjamin Moore”而不是直接用英文名稱?還是它曾預見到到120多年后會在中國廣東的某個廠家里神奇的變成來自美國的涂料?據慧聰涂料網了解,“Benjamin Moore”確實是在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涂料品牌,但一直沒有發力開發中國市場,造成了中國消費者對其沒有認知度。而廣州中山的“本杰明?摩爾涂料”其實是借用了這件華麗的“外套”,是徹頭徹尾的“made in Guangdong”所謂的“新澤西州”、“120多年歷史”、“歐美高端”都是為“廣東產”穿上的一件又一件的金光閃閃的洋馬甲。一位曾經華潤涂料的負責人也向慧聰涂料網證實:不僅本杰明?摩爾涂料是一家假洋鬼子,其東家華茲卜也是地道的“廣東血統”。當年華潤被威仕伯收購時,在經部分媒體轉載時,威仕伯的名稱被“莫名其妙”的翻譯成“華茲卜”。并被該企業利用大做文章,鬧出了不小的烏龍事件。難怪有網友大呼:“坑爹啊!”
一位國內知名家具漆企業的市場部負責人告訴慧聰涂料記者,假洋涂料品牌并不是新鮮事兒。“這樣的企業一大把。一個老板,注冊一個國外商標,搞一個噱頭,找一個生產廠家如此而已。”同時,這位負責人還表示:有洋馬甲忽悠的涂料品牌“死不了,做不大”。在信息不發達的內地三、四線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這樣假洋貨依托虛構的“國際背景”很容易迷惑消費者,并且售價不低,能為經銷商帶來豐厚的利潤。據稱在香港注冊一家涂料公司只要3700多元,海外注冊和造假的價錢也并不高昂。
只買貴的之痛
為什么總有部分企業迫不及待的穿上“洋馬甲”?國產貨愛穿“洋馬甲”,與《圍城》中方鴻漸買“克萊登大學博士”頭銜之舉可謂衣缽傳承,一脈相通。為什么一些涂料企業甘愿頂風作案在“山寨”、“傍名牌”、“洋馬甲”的路上越走越遠,而不愿意,緩下腳步扎扎實實的創建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品牌呢?一份某報紙的調查結果顯示:70.0%的人認為原因是社會崇洋媚外心理嚴重;62.9%的人認為是因為國產品牌對自己沒有信心;52.2%的人認為原因是對虛假夸大宣傳缺乏有效監管;47.3%的人認為是因為一些人財富來得太容易,“只買貴的不選對的”;43.4%的人認為是因為本土品牌總出問題,只好改頭換面。
從“三鹿事件”到飽受抨擊的奶制品國標“全球最低”,讓中國的媽媽們不再相信國產嬰兒牛奶,而愿意重金海外、香港代購。由此可見一些涂料企業漠視產品質量,很難讓國內消費者為些國產涂料買單。這就給國內的“達芬奇”、“味千”、“本杰明?摩爾”之流以渾水摸魚的機會。目前監管不嚴,消費者又沒有辨別能力,所以我們需要專門機構進行監管。尤其是對取了洋名字的涂料品牌,企業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告訴消費者,產品是哪兒制造的。
拋開“洋馬甲”培育國產品牌,不僅我們現在的涂料企業樹立決心、恒心來做品牌,更需要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與整治。
一方面依法打擊那些擾亂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權益的假冒洋品牌行為,消除密布在國產品牌上空的陰霾;另一方面站在戰略高度,有意識地培育、支持、保護國產品牌,給國產品牌的發育、壯大撐出一片天空。只要給消費者以足夠的信心,重塑國產涂料品牌的金字招牌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