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藍印花布之鄉,我就會想起兒時蓋的被面,祖母、外婆的藍衫花衣以及頭巾、圍腰。特別是1977年進藍印花布廠后的一幕一景,那時全國僅有幾家保持生產藍印花布,廠里的師傅,大多是從清末、民國時期藍染作坊中走過來的。廠里染制的藍印花布質好價廉,產品幾乎100%的出口日本。師傅們利用節假日和出差機會帶我一起走鄉串村,走訪明清以來的老作坊、老藝人,調查范圍涉及南通周邊藍印花布產區,挖掘它的歷史,收集古舊藍印制品,聆聽那有趣的民間故事。據了解,藍印花布伴隨著江浙百姓走過了近500年的歷程。明清時期除木制的家具外,家庭中的布制日用品都是藍印花布及自紡自織的土布。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外來“洋布”的不斷增多,民間藍染作坊逐步改染五彩花土布,加工印制藍印花布逐漸減少,在國內面臨被淘汰的境地。江蘇南通工藝美術行業在藍印花布出口的同時,對古舊藍印花布進行了挖掘、研究、收集,并開發設計了一系列的藍印花布新品,二十世紀末在國人心目中鄉土藍印花布又受到了都市百姓的喜愛,成為人們心中的藝術佳品。同時藍印花布又走進了專業和業余研究人員的視線,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藍印花布研究的專業人員,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為了進一步做好藍印花布的保護、繼承、發展工作,我把近30年來對藍印花布歷史的調查、實踐的經歷和對現狀及未來的認識作一個探索,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教。
一、藍染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人利用藍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后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由藍靛染料發展成為藍染的工藝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紺青等色也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主要顏色。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淀工藝操作記載。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浙江、福建、云南、貴州適宜種植山藍;山東、湖北宜種蓼藍、菘藍; 臺灣地區以種植木藍、山藍為主。當時人們應用藍草加工藍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純藍布),還用于絞纈、夾纈的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