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開花的軟裝館足見市場利好
前幾年,當“硬裝”領域的裝修、建材銷售受樓市調控影響而略顯疲態時,飾品、家紡等“軟裝”市場卻形勢大好。放眼南京軟裝市場,除宜家、紅星美凱龍、金盛等綜合型家居賣場外,不少家裝公司也開始著力進軍軟裝市場。而一些軟裝設計工作室也紛紛成立,或線上或線下承接各類軟裝設計業務。此外,不少知名的軟裝品牌也紛紛入駐南京。這些軟裝館,從窗簾、墻紙、床品、燈具、地毯等產品的零售,到軟裝咨詢、設計、安裝一條龍服務,可謂齊全。
總體看來,“輕裝修、重裝飾”的風潮,已經從“方法論”演變成實實在在的消費行為,可是,面對愈加趨同的各大軟裝市場,要走出嚴重的同質化,我們需要糾正發展之路上存在的各種缺點。
缺失規范,亟待引導行業發展
軟裝行業走進大眾的視野,也是近幾年的事。有人說現在的軟裝市場就像十幾年前裝修公司剛涌現出來一樣,準入門檻和前期投入都極低,導致市場的一片混亂,主要表現在價格不透明、服務沒有統一衡量標準、產品選材用料沒保障、藝術價值參差不齊等等。由于軟裝產品廣泛,同時又屬于感官性極強的服務行業,無論行業還是各企業內部都沒形成相應的標準、規范,一旦出現問題,消費者維權不易。業內專家認為,雖然家紡、燈具、家具等軟裝有其對口的相關標準把控質量關,但是對于材料多樣的擺設類產品,目前可參考的標準還不多,消費者最好能貨比三家。
缺少專才,原創設計少之又少
賣場里的軟裝區,雖然產品琳瑯滿目,但是所謂的“軟裝顧問”更像是產品銷售員,對于某件軟裝單品很熟悉,卻沒有整體的搭配知識,對業主來說,還是要買回去憑借自己的想象去搭配。而所謂的軟裝設計工作室,既沒有樣板間也沒有產品資源庫,靠著設計師及業務員對各大賣場的熟悉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帶顧客淘貨,而一般去的地方都是他們達成合作的店面,銷售回扣也是“潛規則”。
相對而言,軟裝家居館已經是目前比較“專業”的選擇。然而,筆者和幾個軟裝館的設計師交談后了解到,他們之前大多是硬裝設計師,做軟裝也多為“半路出家”,因此設計的原創性無法保證,抄襲現象隨處可見。此外,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國內軟裝市場缺少原創設計氛圍和市場環境,投入大成本做設計卻敵不過仿冒品價格優勢,諸多進口一線品牌飾品在國內市場可以看到很多仿冒品,但后者在價格上僅為正品的幾十分之一,這成為制約國內軟裝原創設計進步的阻礙。
結語:若不重視原創設計的輸出以及作出相應的市場規范,這兩個痛點足以成為軟裝市場成長歷程中的致命傷,愿所有的軟裝家居人都能反思、正視并解決它,促使行業往更穩健的方向發展。
同類新聞資訊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