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的店面路線設計,像迷宮一樣,很多消費者都是不動腦子跟隨別人前進,而溫馨的布置和刺激眼球的價格標簽,很容易使消費者有購物沖動。”營銷業界人士如此分析。
營銷業界對此冠以了“迷路經濟學”的計謀雖然開始找不到路非常痛苦,但買到東西后的快感會是計劃購物的數倍,即迷路、拖延、更快樂。然而,也有消費者表示,找不到想買的東西或找不到出口時,看著眼花繚亂的物品和迷宮一樣的路徑,賣場里空氣也不是很好,感到很煩躁,走出來后感覺身心俱乏。
據了解,國外對于“迷宮營銷”已頗為成熟,就連便利店進門和出門也都不是一個位置,需要消費者在店內不停地繞圈。比如便利店進門和出門不是一個位置,需要消費者在店內不停繞圈;商場用的是“骨頭形”外觀,兩端大的地方邀請知名品牌入駐,中間一長條是名氣較小的品牌或者雜物等等。
同類新聞資訊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