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有2.9年,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3.8萬家受訪的工業類小微企業經營狀況顯示,僅有15.5%的小微企業能夠獲得銀行貸款。
在2012年7月5日上海財經大學舉辦的2012小企業金融論壇上,有一組數據顯示了小企業生存的艱難。
小企業融資難可見一斑。那小企業融資為什么難?在上述論壇上,多位專家認為,小企業之所以融資難,不僅是中小企業自身規模小,與生俱來的缺點所致,同時,相比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貸款成本高也讓它們生存雪上加霜。
上海財經大學小企業融資研究中心主任徐曉萍認為,小微企業存在與生俱來的缺點,如缺乏抵押,財務數據殘缺或不真實等,導致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對他們望而卻步。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微博)表示,小企業融資難本質就是規模不經濟,抵押品不足和信息不對稱。
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馬弘則認為,“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滯后,一些銀行中長期資金都配置到政府主導的大項目,而對中小企業只有短貸,一旦經濟下行,銀根收緊時,小企業就斷貸了。另外,小微企業融資規模小,一般都是20萬或30萬,銀行貸款的單位成本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研究所專家何德旭認為,債券市場歧視小微企業,一些大銀行成立的小企業服務中心相關部門效果不佳,“多是做給上面看的,缺乏執行力”。
貸款成本高更是讓小微企業生存雪上加霜。
根據城市商業銀行資金清算中心理事長王世豪的介紹,央企國企資金多,資金價格多為基準價或下浮價,而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貸資金價格為基準利率的1.5倍(9%左右),至于PE、擔保、小貸公司、村鎮銀行的資金成本更高,而證券市場創業板、中小板的資金杯水車薪。
“然而,老百姓的資金多,但投資無門,廣大小微企業需求多,卻借貸無門,而虛擬經濟領域資金泛濫。”王世豪說。
在小企業金融論壇的分組討論中,上海圣萊廣告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志堅則揭開了小企業融資難的黑幕。
曹志堅表示,一些銀行的大量貸款不是從明處流到小企業,而是通過諸如貸款皮包公司這樣的中介來暗箱操作流入小企業,而中間收取的回扣一般達到15%左右,并且不留證據。
聽到“不留證據”這句話時,上海漢馬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方穎恍然大悟,“難怪我最近從小貸公司借款他們不開發票,我催了幾次現在還不給我。”
回扣的現象也得到一些在場人士的認可,不過徐曉萍表示,“25%這么高的回扣還真是沒有聽過。”
上海民營經濟研究會會長季曉東表示,破解融資難局可以從全力打造企業征信系統,政府加強政策扶持和金融改革,鼓勵“實業”開始。
馬弘透露,上海市的小企業融資批量化試點效果好,政府準備在下半年制定實施意見,在全市推開。
同類新聞資訊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