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品牌建設不是多注冊幾個商標那樣簡單,而且企業的所有資源并不能都能成為多品牌運作的基礎。與單一品牌戰略相比,多品牌戰略有其自身的優點,也有局限。如果其中一個品牌做好的話,對企業的發展是一個推動力量,反之,則會阻礙企業的發展。
多品牌戰略的局限性
多品牌戰略的優點自然不言而喻,但并不是適合所有的企業,有其局限性。
一是成本規模的品牌設計要求高,需要足夠的高質量的品牌管理人才。創建一個新品牌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也是倍增的。在這一點上,甚至容易造成企業主和經理人之間的矛盾,企業主想的是如何盡可能利用原有品牌的現成資源,以最大限度減少新品牌的投入,減小風險,經理人想的則是盡可能減少原品牌的影響,以免落入原品牌經營的窠臼,使差異化經營計劃落空。二是要有完善的跨部門管理協調體制。三是要有一定規模的品牌建設資源。
多品牌不是簡單疊加
一個公司究竟應該有多少品牌才合適呢?在目前階段,對于按產品或產品系列使用品牌的公司,適當地增加品牌數量,會有益無害。但并非品牌越多,得益就越大。如果各種品牌只擁有很低的市場占有率,企業必須廢除較弱的品牌,而集中精力于少數較強的品牌上。所以在決定使用多少品牌數量之前,需要分析品牌特定的市場目的,根據產品、客戶期望或客戶類型,對市場進行細分。
企業要采用多品牌架構時,要理清以下幾組品牌間的關系:
1、母品牌與子品牌的關系:母品牌指的是企業品牌,子品牌則是該企業所推出的產品品牌,而母品牌同時也可以作為產品的主品牌和背書品牌,比如娃哈哈既是企業的母品牌又是產品品牌,而其旗下的“非常可樂”、“營養快線”、“激活”、“呦呦”等則都是子品牌。
2.主品牌與副品牌之間的關系:主品牌指的是針對某個主要市場的子品牌,而副品牌則是針對該市場的某個細分市場的子品牌。在實際應用中主副品牌通常同時出現在包裝正面,但重點突出副品牌。
3.背書品牌與獨立品牌:獨立品牌是指企業的子品牌之間沒有關聯,相互獨立,而背書品牌則是指隱藏在子品牌背后,為子品牌提供信譽擔保的主品牌或者母品牌。
針對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采用“主副品牌”的結構適應性更強,尤其適用于對成長型企業,其要旨在于用副品牌來對某個品類實施占位,由于副品牌與主品牌之間存在著關聯,從而可以因副品牌的成名來提升主品牌的整體價值,反過來又可以通過主品牌來拉動其他子品牌的銷售。
可見多品牌經營絕不是品牌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定要將不同的品牌都統一在整體的品牌戰略框架之下,使各品牌之間形成關聯,形成品牌資產或溢價能力的最大化。
走多品牌路線要謹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市場趨向于多元化的發展,各行各業雖然不盡相同,但總體的方向是一致的。
多品牌戰略在其他行業也有很多失敗的案例。多品牌戰略造成了以通用汽車位代表的美國汽車企業出現了多個中心,但是每個品牌的競爭力卻有所欠缺,結果通用只能破產重組,對旗下多個品牌“進行適當處理”。從中可以總結出一些經驗教訓:一是多品牌體系規劃不清晰,究竟是七星捧月,還是百花齊放,要有一個明確的體系規劃,這樣才能避免走彎路;二是品牌之間有沖突,重復性定位造成內部互相競爭;三是人才儲備不夠充分,人才結構合理程度不高;四是沒有形成協同效應,從采購、生產、渠道、營銷方面都是獨立的,這就造成資源沒有共享。
墻紙行業應該從其他行業的多品牌運作案例中吸收經驗教訓,想要走多品牌路線一定要小心謹慎。
單一品牌策略聚集資源
與多品牌策略相對應的自然是單一品牌策略。
企業之所以使用單一品牌策略,一是可以節約產品促銷費用,二是有利于新產品開拓市場,三是有利于品牌的成長。
而相對的,多品牌戰略容易使企業資源過分分散,不能集中投放在較成功的產品;品牌之間易有沖突,重復性定位造成內部互相競爭;多品牌易造成品牌混淆;大量的研發投入造成成本上升,風險較大;需要較多的品牌投入,每個產品品牌需要分別投入傳播費用;品牌較多會加大企業品牌管理的難度等。
適合企業發展的就是好策略
當然多品牌發展會存在很多問題,經營的東西多了容易造成不均衡的后果,使得有的門店生意很好,有的品牌賣得很好,但有的卻很不理想。
目前來看,單一品牌策略和多品牌策略其實并不是孰優孰劣的差別,而是適不適合的問題。任何一種戰略選擇,只要適合企業發展,與環境相適應,就是好的。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風險都是存在的,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各個品牌的戰略作用和地位,而揚長避短的關鍵在于實施科學的策略。多品牌運作需要規避相應的風險,否則“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的美妙設想只能是一廂情愿。選擇多品牌多元化的綜合性經營時要主次分明,哪些是重點經營對象哪些是輔助產品都明確,才能得到良性的發展。
同類新聞資訊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