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銷商的品牌化
經銷商對品牌的認識,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廠家的品牌認識階段,且常常以傍上知名品牌為榮,但其實做的都是些為他人做嫁衣裳的活兒。有幾個經銷商考慮過做自己的品牌?
很多人壓根就沒想清楚,廠家的產品品牌只是暫時租借給自己,所有權在人家廠商手里,你別指望靠這個壓根兒就不屬于你的東西捧上金飯碗,這也太不靠譜了!看看加多寶就知道了,痛定思痛,這四個字的代價太大了
所以,在與廠家進行合作的同時,一定要借助廠家的品牌力量,建立經銷商自己的公司品牌,實現雙品牌運營。所謂雙品牌,就是將廠家品牌與經銷商品牌整合在一起,利用廠家的品牌優勢,帶出自己的公司品牌。待逐漸運作成熟之后,要建立以自己的公司品牌為主、廠家品牌為輔的局面。
2、積累本地資源
在經銷商擁有的諸多資源中,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和當地社會資源的積累,是含金量最高的。畢竟,中國各地的市場差異太大,極少能有全國通行的營銷策略。由于相關法規的不健全和執法力度的差距,有些地方一頓飯就能搞定的事情,換個地方往往能導致市場崩潰!
這個時候,經銷商在當地所積累的巨大社會資源就能發揮出價值了。這些社會資源所爆發出來的能力,不但廠家會有所顧忌,恐怕打算接盤的新經銷商也得掐掐大腿吧。
3、勿當“搬運工”
從理論上來說,廠家與經銷商之間各有分工。但從趨勢上來看,廠家對市場的控制權必然是逐漸深入了。像康師傅這類重量級的公司,能夠把市場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于是經銷商的功能被逐漸弱化,最后“淪為”一個物流配送商,賺取一點配送費罷了。當然了,合作到這個份兒上,被廠家“pass”也就是分分鐘的事情了,這就是現實版的“溫水煮青蛙”!
若是不想坐以待斃,經銷商就要在廠商合作中,主動承擔更多的合作分工。別貪圖省事,以為廠家做的事情越多越好,而是要站出來,主動承接一些工作,例如設計市場促銷活動,市場調研,KA談判,產品組合調配,設置市場費用預算等等。
經銷商主動承擔的工作越多,合作中的主動權也就相對越大。同時,對自己的業務團隊和運營體系,也是一個直接的技術能力和運用范疇的同步提升。
4、構建運營體系
現在很多經銷商的管理是很亂的,很少能有系統的程序來運作市場。拿庫存這一塊來講,有的經銷商倉庫沒有管理系統,自己的倉庫里有什么都不知道,一年銷量一千多萬卻沒有利潤,錢都到哪里去了?都遺漏在管理體系的縫隙里了。
成本是經銷商的命脈,搭建良好的運營體系可以有效降低成本。運營體系能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包括廠家、產品、市場、團隊、后臺團隊、分銷渠道與物流體系等等。在這種體系之下,各個環節會被有效控制起來,運作成本可有效降低。
同類新聞資訊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