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二季度國內紡織原料市場幾乎滿盤皆墨,腈綸3D絲束、ICE期棉、滌綸長絲FDY150D/96F不幸落入跌幅榜前三名,跌幅分別達30.34%、23.26%、17.39%,而滌綸短纖、粘膠短纖、錦綸長絲等主要板塊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僅氨綸一個品種以0%~1.16%的微弱優勢收紅。特別是進入5月以后,在大宗商品風向標——國際原油暴跌的引領下,紡織原料市場出現“瀑布式”下跌,多數產品回吐了今年所有漲幅后創下年內新低。
今年以來,整個紡織化纖市場一直沒有啟動的跡象,從開年之初短暫的開門紅,到后來的旺季不旺,再到六七月份的淡季更淡,棉商、化纖廠家連同下游的中小紡織企業均成為溫水中煎熬的“青蛙”。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市場需求受到制約、國內紡織服裝形勢嚴峻,同時國內化纖企業在經歷了去年的高通脹之后肩上“三座大山”的壓力絲毫未減。一系列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化纖紡織產業鏈各環節之間脫節現象逐漸凸顯,需求問題也逐漸被提上議程,從開始的人為夸大到現在成為不爭的事實,產能過剩掩蓋下的需求萎靡繼而成為公認的市場通病。不少企業表示:“2008年我們經歷產品價格大跌,但2012年我們不光經歷價格大跌,更感覺到產品賣不出去庫存積壓的痛楚!”盡管化纖及下游織造廠家減產不斷,但社會庫存一直居高不下,放眼望去個個倉庫貨滿為患。
截至6月末,青島港的棉花庫存保守估計在22萬噸左右。目前,青島港的倉庫已經滿倉,由于入庫計劃總是大于出庫計劃,保管、保險等費用不斷上漲,而且中國進口配額會不會增發也不確定,不少外商不得不把棉花轉運到距離中國較近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地區。
然而,目前市場價格已跌至近幾年的低位,并且考慮到下跌行情持續時間較長,利空因素的影響已經有所透支,后市在利空因素趨于緩和的情況下,也沒有必要過分看跌。6月29日,歐盟峰會達成救助協議,給市場帶來一線曙光;進入7月份,中國、歐洲先后降息,美國QE3也將漸行漸近,全球范圍內新一輪刺激政策或將不可避免……宏觀面利好消息紛至沓來,或將推動紡織原料市場企穩反彈,個別品種甚至將會出現超乎想象的爆拉。
最終的關鍵要看后道是否暢通無阻,無實際需求支撐的盲目推漲并不可取,“上熱下寒”正是氣虛火旺的表現。出貨為宜,充分利用刺激剛性需求這一機會及時跑量不失為上策。
腈綸漲跌幅:-28%~-30%
盲目樂觀,后期打擊不容小視
后市箴言:經過較長時間的下跌之后,一直籠罩市場的悲觀氣氛有所釋放,行情底部支撐力度逐漸增加,下游廠家買盤積極性較前期升溫。然而,市場成交仍難以明顯放量,下游腈綸紗線工廠開工低迷、庫存有增無減。但經過此番大幅下跌,腈綸市場企穩跡象明顯,價格拉漲只待時日。同時,腈綸廠家裝置開工負荷情況也應受到參與者關注,若廠家在此時盲目擴大生產,對腈綸市場后期打擊依然不容小視。
4月,腈綸市場實際走貨數量寥寥。下游腈綸紗線廠家因訂單缺乏,整體裝置開工率偏低,多維持在5成左右,從而對原料腈綸纖維的需求十分有限。同時受到原料丙烯腈市場價格走跌影響,腈綸市場成交價格不斷下移,出廠價格也進一步走跌。而面對持續走跌的腈綸市場價格,商家操作更加謹慎,多采取一單一談的方式。截至月末,1.5D短纖價格在21500~22000元/噸,3D絲束21500~22000元/噸,3D毛條主流價格19400~21500元/噸。
5月,腈綸市場每況愈下。臨近月底,遠超出市場預期的合同結算價格使市場再受重創,下游買家多暫緩采購計劃。雖有高端報價,也偶有成交聽聞,但已屬鳳毛麟角,市場頹勢已成定局。究其原因不難發現,下游紗線工廠開工偏低,對原料消耗自然減少,加之市場預期偏悲觀,采購方以按需補貨、隨用隨拿為主;歐債危機解決滯緩以及終端紡織出口前景不明朗,腈綸市場內外夾擊、腹背受敵。截至月末,1.5D短纖價格跌至16800-17100元/噸,3D絲束16700~17000元/噸,3D毛條17700~18300元/噸。
6月,腈綸市場看空氛圍濃郁,成交量不濟。雖然生產廠商大幅降低5月合同結算價格,然而市場對此反應平淡,尤其是貿易商因前期庫存偏高,成本壓力下難以承受大幅降價的損失,市場心態一度降至冰點。臨近月底,市場銷售情況并無好轉,場內悲觀利空氣氛加劇,下游觀望情緒愈顯濃厚。最終廠家6月合同結算價格再次走跌出臺。
棉花內棉漲跌幅:-6%~-9%
供應過剩,進口創歷史新高
后市箴言:美國農業部6月發布全球棉花供需預測報告,2012/2013年度棉花庫存消費比68.35%,創1960年以來新高。全球棉花供需格局偏寬松,而中國棉花庫存占全球的50%以上,供應充裕的中國棉花市場更難以走出上漲行情。但在國家收儲政策的支撐下,七八月份國內棉價可能向20400元/噸靠攏,三季度棉價處于18500~20000元/噸區間振蕩的可能性較大。
4月份,本來是棉花需求的旺季,但是由于糟糕的一季度經濟數據以及西班牙債務危機重燃,打擊了本就脆弱的市場信心,導致棉花現貨市場整體呈現弱勢回落的局面。截至月底,中國棉花價格指數月均價為19385元/噸,環比下跌0.9%,同比下跌33.2%。
5月份,國內棉花市場延續著前期的低迷行情,棉花價格下跌幅度和速度加快,期現貨價格均回落至年度最低點。截至月底,中國棉花價格指數跌破19000元/噸,全月累計下跌超過600元/噸;棉花主力合約由CF1209轉到了CF1301,價格則從月初的21350元/噸下跌至31日的19455元/噸,跌幅達到9.19%。印度禁令取消、進口配額由傳言到實際下發、經濟動蕩加之空頭主導造成期貨市場大幅度下挫并創出兩年以來新低,利空消息面在加劇下游紡企觀望甚至謹慎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增加了整個棉市的悲觀程度。
6月份,國內棉花市場并未出現實質性改觀,但悲觀的情緒在后半段略有緩和。綜觀本月市場表現,期貨市場的明顯波動在一定程度上給現貨市場帶來影響。月初,內外期棉繼續下挫,甚至雙雙出現跌停行情,市場景氣度與參與度降至冰點。后期由于利空并未繼續惡化、降息等資金面提振以及空頭暫時離場,期貨市場逐漸呈現出小幅回升的局面。在期貨市場的帶動下,現貨市場雖然整體并未擺脫振蕩的風險,但市場信心略微恢復,甚至在中旬部分具有抗跌性的高等級棉出現試探性抬頭的跡象。
4月,國際棉花市場延續跌勢。自3月中旬以來,在印度棉花出口政策頻繁調整和美國農業部(USDA)發布的全球棉花產需預測報告趨于寬松的影響下,進口棉價格繼續下跌,國內外棉花價差擴大。截至4月27日,ICE棉花連續合約收盤價為89.23美分/磅,跌幅6.7%;中國進口棉價格指數(FCIndex M)為103.64美分/磅,按照滑準稅率計算進口成本為17021元/噸,低于國內市場價格2424元/噸。
5月,國際棉價跌幅大于國內,ICE期棉7月合約收低18%,為2011年7月以來最高單月百分比跌幅。同時,內外棉價差較4月擴大1000多元/噸,加之第二批進口棉滑準稅配額發放,紡織企業采購進口棉數量大幅增加,我國進口棉數量持續保持高位。根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5月我國進口棉花50萬噸,環比減少1.5%,同比增長2.5倍,2012年度前9個月累計進口棉花425萬噸,刷新了2005年度進口歷史最高水平。
6月,國際棉花市場先漲后跌。至6月19日,近月7月合約當日收盤上漲5.00美分/磅至87.98美分/磅,為近月合約5月中旬來新高。但因價格持續上漲且需求憂慮,導致交易商獲利了結,ICE期棉價格連續下跌。月末,美國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美國股市大漲和歐洲峰會消息均為棉花市場提供利好支持,ICE期棉才得以止跌反彈。
滌綸長絲漲跌幅:-13%~-18%
曇花一現,利好求穩不求多
后市箴言:隨著上游原料PTA、MRG市場企穩反彈,下游加彈、織造廠家運行負荷較前期有所提升,整體開機率普遍提升至6~8成附近水平。不過這并不代表一勞永逸,沒準在不遠的將來,類似的開機率下滑還會再來一次。畢竟,終端坯布供大于求的局面仍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化解。截至發稿,各地坯布庫存一般在2~3個月左右,多則4~6個月。在缺乏實質性需求支撐的情況下,市場很難形成持續上漲行情,病根不除,牛市無望。
4月,滌綸長絲市場價格跌后趨穩。經過3月底的一輪集中補庫之后,下游加彈、織造廠家縮手觀望,市場再次進入消化庫存階段,主流產銷均處于做平一線下方。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各地化纖工廠產品價格小幅松動,滌綸長絲POY、DTY、FDY150D市場中心價位分別跌至11200元/噸、12600元/噸、11300元/噸。隨著前期備貨逐步消化完畢,進入下旬時間市場產銷呈現出回升態勢,并趁勢小幅推漲產品報價或者減少讓價幅度。但臨近月底,市場再度回歸平淡態勢,整體產銷下滑至6~8成附近水平。
5月,滌綸長絲市場整體呈現跌勢。截至5月31日,滌綸長絲POY、DTY、FDY150D市場主流報價分別在10600~10800元/噸、11900~12100元/噸、10500~10900元/噸,跌幅4.5%~5.5%。上旬,整體市場略顯僵持。假期期間,宏觀面利好消息不斷,國際油價扭跌為漲,為節后聚酯市場的開盤奠定了良好的氛圍。但隨著上游原料PTA、MEG追漲熱情降溫,市場樂觀情緒逐漸弱化。下旬,市場跌勢逐漸放大,PTA期貨墜入“7”時代,對聚酯市場形成較大的成本壓力以及心理壓力,實際成交重心逐漸向下移動。
6月,滌綸長絲市場弱勢下行。上旬,整個產業鏈跌聲一片,PX破1200美元/噸、PTA破7000元/噸、切片破9000元/噸,在成本無支撐而需求又不濟的時候,紡絲工廠報價輪番下調。6月18日,江浙地區主流產銷一度上升至150%~200%,部分較高300%~400%。但好景不長,隨著原料的振蕩回落,下游廠家采購力度迅速回落,市場價格再度下調。一直到6月25日國內主要滌綸長絲企業研討會召開后,在“限產穩價”的指導思想下,市場才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期。
同類新聞資訊
相關評論
共0條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