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內空空,消費者去哪兒了?
進入建材市場,猶如走進VIP宮殿。穿過商場的走廊,每個店面門口都站著服務引導員,“歡迎光臨”加上畢恭畢敬的鞠躬,就好像閉門在服務幾個VIP客戶。
店越開越大,裝修越來越豪華,但是進店客人卻越來越少,許多商家背脊直冒冷汗。
消費者去哪兒了?
有人說市場萎縮了,有人說被電商搶走了,更有人說傳統渠道已死。大家給出的這些似是而非的答案,真相是什么?
1.門店客流少,是因為市場萎縮了嗎?
不是。
中國建材家居行業市場規模依然在年將近10%的速度長,至少預示整個市場并沒有進入下降通道。
中國人口的持續增加和生活質量改善,對家居住宅用品的需求必定有增無減。國內零售市場的增長率是超過30%的,一些建材公司的上半年零售業績也都有所增長。
2.門店客流少,是因為都去網上消費了嗎?
乍看起來有一定道理。電商渠道受追捧的力度不減,特別是O2O等新的網絡運作理念,更是讓人有一種傳統渠道將死、網絡渠道將統治一切的感覺。
但是我們靜下心來看一下網絡運營的銷售數據,就能發現缺乏說服力。
圈內專家曾經研究并給出過數據,在淘寶上2000元基本是一個消費的分界線。2000元以下的產品,消費者可能會傾向于網上購買,而2000元以上的產品,消費者就會轉向傳統渠道。
建材、家居的客單價相對較高,2000元以下基本都是中低端甚至是低端產品。靠電商來搶奪建材、家居的所有消費者,明顯言過其實。
決策和成交,被攔截于終端之外
但現實是,網絡搶走了一部分低端用戶,同時商場客流又冷清慘淡,消費者究竟去哪里了呢?
靠譜的答案只可能是:有需求的消費者花在逛店上的時間變少了,他們買單的地點也發生了變化。
消費決策于門店之外
O2O、微信推廣、自媒體推廣等一些新營銷工具,搶走了消費者逛店的時間。
據調研,一個有裝修需求的消費者至少要逛2個以上的商圈,一個品類的產品要逛10個以上的店面,單店花費的時間是5分鐘,如果一個店滯留的時間超過20分鐘,那么成交的概率極高。
現在這個數據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今天更多的消費者經過O2O、微信、網絡口碑等方式的引流和教育后,拜訪的店數更加有目的性,基本只會去一個商圈,而花在逛店的時間上大大減少。
也就是說,消費者并沒有離開市場,只是改變了選擇產品和選擇品牌的方式,門店不再是了解產品、熟悉品牌、獲知促銷信息、獲得導購服務的唯一通道了,這加速了門店的客流量冷落。
成交于店外的活動現場
一些砍價會、品牌聯盟會中也開始出現外資品牌的身影,TOTO、KOHLER等部分外資品牌都已經沖入活動的圈子。而且這些活動多是采用精準客戶邀約,通過電話或購買記錄進行直接邀約,并通過售卡、禮品等方式將消費者直接帶入了店外的促銷活動場所(這種方式是最好的嗎?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嗎?)。
一業界大佬曾感慨說:“這是一個活動的時代”。
如果以前我們提倡“終端攔截”,是要將進入商圈、商場的消費者攔截于我們的門店內,那么現在的“終端攔截”已經變為將消費者攔截于門店之外。